《定州市科技创新“十四五”规划》
定州市科技创新“十四五”规划
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快建设创新型市和科技强市,根据《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》,制定本规划。规划期为2021—2025年,展望到2035年。
一、发展基础
(一)“十三五”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,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,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科技综合水平持续提升、创新体系逐步健全、创新生态不断优化、创新支撑不断增强,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入最快最好发展时期。制定出台了《定州市科技创新跃升计划推进办法(2019-2025年)》《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配套措施,推动市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,由全省第29位跃升至第7位,晋级A类县(市)。我市获评省级特色产业振兴工作优秀市、河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名市、河北省体育用品产业名市、省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市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显著,河北定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评选为“优秀”园区,河北定州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大幅提升,河北定州经济开发区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、河北省智能制造示范园区、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。北方循环经济园区获评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、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。
全市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加大,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是2015年的16.8倍和4.5倍。累计备案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。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。科技研发平台发展迅速,累计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7家、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、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6家。建设市级技术创新中心、重点实验室、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。“双创”服务平台日渐完善,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、星创天地6家、省级12家、市级9家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发展,与中科院、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,加速京津技术在我市落地转化。派驻省科技特派员49名,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1个。认定省级科普示范基地3家。
二、面临形势
从国际看,全球范围颠覆性技术竞争日趋激烈,科技创新成为重塑国际格局的关键力量,新兴技术领域成为博弈重点。人工智能、5G、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,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赛道、新业态不断涌现,为定州市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、实现换道超车带来契机。同时,国际经贸摩擦、传染病防控、气候变化、能源安全等对科技发展提出挑战,亟需全球加强合作,共同应对,我市要夯实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基础,在变局中开创新局。
从国内看,创新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,高质量发展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显著增加,面对新形势,必须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工作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,主动作为,掌握发展主动权,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、经济强、定州强的发展新路径。
从京津冀看,“十四五”时期,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雄安新区建设、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深入实施,中国(河北)自由贸易试验区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,将推动更多京津优质创新资源向河北疏解,我市应抢抓重大国家战略机遇,发挥区位优势,在对接京津中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打造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新高地。区域竞争进入新优势重塑期,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重要增长变量,也为定州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优势带来了新契机。
从我市看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市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。我们要抓住重大机遇,把握发展规律,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战略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。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,只要我们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找准位置、主动融入、参与分工,就一定能够借力借势,实现跨越发展、蝶变腾飞。二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市场新空间。当前,河北省正在积极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为我市发挥产业比较优势,抢占国际国内市场,持续畅通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提供了渠道通道。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展区域合作新腹地。国家大力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,有利于我市加深与京津石雄的联动融合,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和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。四是雄安新区建设带来转型发展新机遇。我市位于雄安新区毗邻区,有利于打造雄安新区高新技术成果转移、产业转化孵化的重要平台,助推定州在“伴飞”中实现“腾飞”。五是省直管带来改革创新发展新红利。省直管市的扁平化体制管理模式,有利于我们抢抓战略叠加机遇,争取更多政策支持,在全省谱写好“小市有大作为、小市有大贡献”的新篇章。
三、存在问题
对标先进县(市、区),我市科技创新还存在较大差距。一是科技投入不足,严重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。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,科技领军企业缺乏,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。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高,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变“最后一公里”渠道不畅。四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,创新第一资源基础不牢。五是科技创新生态尚需改善,改革创新步伐有待加快。
四、指导思想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按照四个面向:即“世界科技前沿、经济主战场、国家重大需求、人民生命健康”的要求,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科教兴市战略,把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作为工作主线,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。认真落实省委“3689”工作思路,全面推进“1368”发展布局,着力提升知识创新能力,打造具有创新策源优势的战略科技力量;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,构建现代产业和社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;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,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;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,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;着力提升人才创新能力,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向定州集聚;着力提升科技开放合作能力,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;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,推动创新型定州建设融入河北省创新体系;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,营造良好创新生态。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、美丽定州提供强大科技支撑,全力推进创新型定州建设实现新突破。
五、基本原则
(一)注重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以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重点,支撑产业链条延伸和完善,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,产业链现代化发展。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,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提供科技创新支撑。
(二)注重以自主创新支撑产业提速发展。布局一批科技基础工程和重大创新项目,支持企业自主创新,攻克关键核心技术,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创新集聚,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,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,培育数字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。
(三)注重以协同创新增强竞争实力。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,提升创新资源承接能力,注重加快技术研发、技术创新、技术协作等为主的联合创新平台和机构建设,在对接京津中助推创新能力提升和综合竞争力。
(四)注重以人才积累激发创新活力。把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与积累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,积极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,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,加强人才培育力度,完善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机制,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。
六、主要目标
到2025年,全市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,区域综合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。
(一)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。完善创新机制、加大研发投入、引进高端人才,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,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“双提升”计划,扶持培育科技领军企业。支持企业开展多层次、多领域的技术合作,促进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,培育技术领先、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示范企业和“小巨人”企业。到“十四五”末,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保持A类。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,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00家。
(二)创新平台扩量提质。支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平台,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4%。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,联合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、企业重点实验室、产业技术研究院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、企业技术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8家。不断完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机构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、技术交易市场功能和配置能力,累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0亿元以上。
(三)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,统筹项目、人才、平台、资金等资源配置,推进自主创新产品“迭代”应用,全面提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。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、产学研用协同、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。加快与京津产业链精准对接,积极融入雄安新区产业发展,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聚集。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%以上;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。
(四)创新环境持续优化。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,完善和优化人才环境,推动人才政策创新,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水平,促进高校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,形成常态化产学研用合作推进机制,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,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科技创新主要指标
类别
|
指 标
|
2025年
目标值
|
指标
属性
|
创
新
实
力
|
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率
|
年均增长率5%
|
预期性
|
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(%)
|
0.2
|
预期性
|
|
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 (件)
|
2
|
预期性
|
|
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(%)
|
4
|
预期性
|
|
创
新
主
体
|
科技型领军企业 (家)
|
2
|
预期性
|
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(家)
|
100
|
预期性
|
|
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
|
20
|
预期性
|
|
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(亿元)
|
10
|
预期性
|
到2035年,全市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,跻身创新型市前列。
(一)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。紧抓“三件大事”重大国家战略机遇,建设环京津协同创新和雄安新区创新增长极,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集群聚集,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,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。
(二)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。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,更加注重科技领军企业培育,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形成开展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,不断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,培育创新型“链主”企业。
(三)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。聚焦重点产业、重点环节、重点领域、重点产品,实施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”等制度,支持科技项目、产出科技成果,强化技术供给,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。
(四)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支撑体系,构建功能完备的技术转化机构、成果交易机构,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。
(五)激发人才创新活力。健全人才培养体系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、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,突出培育青年科技人才,完善科技人才服务,集聚国内国际一流科技人才。
(六)加强科技开放合作。统筹利用国际、国内创新资源,深度参与国家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创新行动,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平台,探索科技合作新模式,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圈。
七、主要任务
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市紧紧围绕进入新发展阶段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加强系统布局,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,推动新时代创新型定州建设实现新突破。
(一)加快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
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度提升,不断加大基础研究,推动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,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,在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,更好促进技术创新、产业升级、人才培养良性互动,在全社会形成自主研发、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。到2025年,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。
(二)加快建立科技人才资源竞争优势
1. 壮大创新人才队伍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,支持科技领军人才、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。加强本土化、专业化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,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来定州创新创业,加大院士工作站(院士合作重点单位)培育,实施科技成果转化,助推企业转型升级。
2. 积极引进京津冀高端人才。实施京津冀专家定州行等“柔性引进”方式,实现引进一个人才、带来一个团队、做强一个企业。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支持政策给予资金资助和服务保障;对带技术、带成果、带项目在我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创业团队,符合条件的推荐申报省科技英才“双百双千”工程;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的,在项目申请、税收、土地等方面给予扶持。
3. 不断改善优化人才发展环境。进一步营造引才引智环境,以人才优势推动实现创新创业优势。完善聚才、引才、引智、用才机制,加大政策创新力度,健全以创新能力、创新质量、创新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。实行股权、期权、分红等激励措施,全面增强对人才、包括柔性引进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。
(三)加快提升核心技术供给能力
1. 实施特色产业“攀登计划”。以汽车及零部件、体育用品、厨具等特色产业为重点,吸引和集聚国内优势科研力量,聚焦制约我市特色产业创新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,促进消费需求、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融通发展。
(1)汽车及零部件产业。依托长安凯程河北基地发展,着力引进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,促进减震器、汽车仪表等企业聚集,拓展负压救护车、氢能公交、冷链运输车等高附加值专用汽车。发挥汽车产业集群龙头带动作用,深化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、燕山大学等院所合作,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,加快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,加快河北长安新能源汽车在线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。
(2)体育用品产业。大力发展奥运经济、冰雪经济,支持防撞垫、冰鞋、冰壶等生产企业做大做强,鼓励有实力的体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,向高端体品装备制造转型。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,加强与行业内领军企业、科研院所深度合作,努力掌握核心技术、专利、标准,增强产品竞争力。加快体品小区建设升级,鼓励体品企业向康复康养延伸、向冰雪运动拓展、向高端化迈进。
(3)厨具产业。以京津冀协同发展、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为契机,依托中华全国工商联厨具业商会、北京厨具商会,吸引北京、天津、山东等地厨具制造企业落户定州,建设中国(定州)北方厨具新城。支持厨具制造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国家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,加强高端设备、高端材料、功能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,提高核心竞争力。建立健全产业配套服务,设立国家级产品检验检测中心,实现产业快速聚集、快速发展、快速壮大。
2. 实施传统产业“升级计划”。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、传统装备制造、金属制品、食品医药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升级,解决制约产业转型升级中装备创新、数字赋能、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。
(1)资源循环利用产业。加大延伸和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,重点发展橡塑精深再制造、废旧电子精深加工、有色金属回收、报废汽车拆解等再生利用产业,以及相关装备的研发与制造。依托京津冀环保物流园,建设橡塑和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交易中心。加快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二期建设,争取京津资源化深加工项目向定州转移,建立再生原料供应基地、再生产品生产加工基地。
(2)传统装备制造产业。推动农业机械、精密铸造等优势产业向智能化、数字化发展,着力引进节能环保装备、印刷机械等特色装备制造企业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工厂,鼓励双天机械、宏远机械、四方力欧等传统装备制造企业,开展数字化提升示范工程,推动研发设计,生产制造等全流程智能化。引导东方铸造、孟生球铁等企业向精密铸造转型升级,提升企业工艺水平。
(3)金属制品产业。坚持实施高端化、绿色化、集群化发展,加快整合高蓬镇、李亲顾镇钢网产业,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开发和产业升级,实现产品的系列化、品种的多样化、规格的标准化、品牌的国际化、应用多元化发展格局。推进智能化装备应用,提高钢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,打造金属制品转型升级聚集区。推进智能化装备应用,提高钢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,打造河北特色钢网及金属制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。
(4)现代医药产业。加快荃美生物制药项目建设,依托金牛药业、康博药业等重点中医药企业,加强中药新品的研发与产业化,重点发展原辅料、中成药及饮片生产,推进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。加快推进宝塔医疗建设应急物资储备、生产和医疗器械物流园重点项目建设。支持企业建立医疗器械检验中心,与国内知名企业、科研院所加强合作,推动现代医药产业做大规模、做优产品、做强品牌。
3. 实施新兴产业“隆起计划”。聚焦新材料、氢能、航空装备与服务等领域战略新兴产业,凝聚全市优势科技力量,按照“应用基础研究—技术研发创新—成果转化产业化”的全创新链条设计实施重大科技任务,省级科技计划予以集中连续支持,加速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,锻造“杀手锏”技术,逐步构建起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衔接贯通的产业生态。
(1)新材料产业。大力发展新材料,依托复朗施纳米科技公司,引进中科院纳米仿生涂层等项目,加快建设纳米产业园。整合生物医药、金属3D打印、军工航天等纳米材料上下游产业,吸引企业及人才入驻产业园,形成高纯度金属纳米材料研发、制备、高度关联下游产品一体化的产业链。
(2)氢能产业。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条,实施技术突破、产业成链、示范推广和设施配套“四大工程”,推进旭阳制氢、纯化、储运和河北长安氢燃料汽车技术突破,引进培育氢燃料电池企业、液氢储存设备制造等项目。完成长安客车氢能源汽车上市和氢燃料电池公交应用示范项目,加快加氢站项目建设,打造华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氢能产业示范城市。
(3)航空装备与服务产业。大力发展新业态,加快通用机场项目建设,发挥天之翼无人机基地作用,开展轻型飞机和无人机研发生产制造,拓展驾驶技术培训、赛事表演等业态,推广无人机遥感测绘、环境监测巡查等场景应用,打造华北地区重要航空产业园。
4. 实施科技兴农“提升计划”。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,科技农业、绿色农业、品牌农业、质量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,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,乡村振兴取得显著进展。
(1)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,深化与京津优势科技资源合作,积极参与省级创新团队协作机制,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,提档升级星创天地,建设一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。实施农业创新驿站创建提升行动,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,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,推广“全程机械化+综合农事”等农机服务新模式,加快发展数字农业、智慧农业,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。
(2)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。坚持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,分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,集中力量打造优质专用小麦、精品蔬菜、道地中药材、优质生猪、优质蛋鸡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示范园,打造优势养殖示范区、肉类产业加工集群和休闲农业示范区。推进“生产+加工+科技+品牌”一体化,加快新希望全产业链二期项目建设,强化首农、首创、伊利等龙头带动,支持富元农业、黄家葡萄酒、金宏肉业等企业做大做强,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完善利益链。
(3)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,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,提升主食加工业发展水平。加快重点农业项目建设,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、领军品牌,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联合体,建设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。深入推进科技、绿色、质量、品牌“四个农业”建设,加快推进智慧农业,生态农业、新零售等新型模式,自主培育农业创新品牌,打造一批农业亮点工程。支持拓展农业生态保障、文化传承、休闲养生等多种功能,布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。
5. 实施现代服务业“引领计划”。围绕前沿技术引领的未来产业,对重大技术研发、企业主体培育、重大项目建设、高层次创新团队引进培养等给予支持。
(1)发展总部经济。大力引进集聚领军型、创新型和团队企业总部,吸引行业隐形冠军企业、单打冠军企业,在定州设立区域总部、运营中心、研发中心、结算中心,培育京津冀总部经济新的聚集地。围绕现代农业、中医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,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带动效应,打造京津冀苗木花卉科技园区创新研发总部、新能源汽车研发总部基地、国家级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和孵化基地。
(2)发展商贸物流产业。发挥定州区位交通优势,依托中国供销华北农产品交易中心、国际粮油食品城,积极开拓冷链物流、国际贸易仓配供应链等业态。依托定州国际陆港、通用机场,统筹海铁联运、空铁联运,开通中欧班列,打造京津冀功能完善、产业高端、业态融合的新兴区域物流基地。谋划智慧物流园区、城市物流分拨中心,打造冀中南快递物流中转站。
(3)发展文旅康养产业。依托定州古城旅游开发项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,打造中心街、兴华路“T”字型旅游轴线,用绣花功夫抓好古城-南城门片区、兴国寺-众春园片区、大道观-王灏庄园片区、清真寺-回民街片区整体改造,建设一批独具汉风宋韵特色的风情街区。大力发展文创产业,鼓励优质文创产品企业,开展创意策划、研发设计和展示销售,形成一批具有定州特色的文创精品。依托定州经开区工业基础,挖掘发展一批“文化+工业+旅游”的工业旅游新高地。发展乡村旅游,鼓励传统手工艺制作、采摘活动等体验式旅游新业态。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,重点发展医疗医药、健康养生等朝阳产业,支持宝塔医疗器械、金牛药业等企业发展壮大,促进医养、康养融合发展。
(4)发展会展经济。坚持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导”,立足区位优势、特色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优势,鼓励各类经济实体主办产业发展大会、工业设计创新大赛、苗木花卉园林博览会、农民丰收节等会展,依托定瓷、缂丝文化、园林机械、特色农产品等,培育一批特色会展活动。通过举办展览、会议和节庆活动,汇聚信息流、资金流、物流、人流,带动旅游、交通、文化、餐饮、住宿、商贸等行业发展,形成有经济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。
(四)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
1. 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构。加快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、朝晖科技园等常设技术市场建设,增加和完善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机构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、技术交易市场的功能和配置能力。培养技术转移人才,积极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工作,每年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0项。强化知识产权创造、运用和保护,引导企业和相关单位创造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。
2.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,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,支持企业与京津高校、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,引导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孵化转化。加强消防安全科技攻关,推动消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。
3.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。举办定州市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、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,催生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动能。组织开展“科技三下乡”“科技活动周”“科普日”等活动,大力弘扬科学精神,营造讲科学、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的良好氛围。
(五)加快打造开发区创新高地
1. 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。加大开发区(高新区)建设力度,提升园区承载力,增强创新能力,引领和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。推进开发区(高新区)管理改革,完善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。发挥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—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上档升级的示范带动作用,促进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。
2. 提升园区发展动能。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,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,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。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载体,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,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,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量逐年提升。
3. 完善创新型企业育成体系。鼓励支持开发区内各类主体围绕优势专业领域,完善“众创空间—孵化器—加速器”科技企业孵化育成链条,为初创团队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差异化的公共科技服务。支持开发区在中医药、新能源、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,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。
(六)加快拓展科技开放合作新渠道
1.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雄安新区建设和冬奥会筹办三大机遇,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、雄安新区产业转移。深化“京津雄安研发、定州转化智造”模式,加强与京津雄安创新源头对接,积极吸引京津雄安科技成果在定州落地转化。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、纳米科技产业园、氢能产业基地、中投制造基地建设,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平台。
2. 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。积极参与国家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创新行动计划,强化与创新强国在人才培养、技术转移、企业孵化等方面务实合作,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力度,为我市集成运用国际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搭建平台、拓宽渠道。持续加大国际招才引智力度,继续做好省级引才引智项目工作。
(七)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
1. 全面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用,根据企业需求,引导高校、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与企业、农业合作社、基层一线进行对接,开展科技精准帮扶,构建科技特派员、工作站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。
2. 布局企业创新服务综合体。按照省企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方案,完善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、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功能,引入创意设计、技术研发、技术评价、技术交易、知识产权、人才培训、标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。
3. 大力推进创建“工业诊所”。围绕企业转型中存在的技术、产品、管理、市场等问题创建“工业诊所”,进行“把脉问诊”,形成“体检报告”、编制“诊疗方案”、提出个性化“治疗措施”。
4. 强化“金牌科技服务驿站”服务。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落实,加强科技政策培训服务中心建设,培育专业、规范、高效的“金牌科技服务驿站”,为企业知晓、衔接、享受科技政策提供管家式服务。
5. 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。加大资金保障,推进科技政策落实。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以及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技术转让和开发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。衔接国家、省科技创新政策,及时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科技政策,加强对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培训,打通科技政策落实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(八)全面提升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
1. 推动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,增强工业设计的渗透性。结合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趋势,将工业设计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企业运营管理全过程,促进制造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,优化供给结构,引领消费升级。
(1)推动设计引领产品创新。持续激发工业设计市场需求,支持制造企业购买工业设计服务,优化产品外观、结构、功能,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,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品牌建设。综合应用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技术等,提高产品功能、结构、外观、造型等设计水平。以可持续发展、循环经济、工业生态理念为原则,开展产品轻量化、模块化、集成化等绿色设计,采用绿色环保新材料,开发具有无害化、节能、环保、高可靠性、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。
(2)推进设计营销一体联动。聚焦消费升级新趋势,创新设计思维,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与商业因素的融合,打破设计、生产、营销壁垒,推行产品设计、品牌设计和市场营销三位一体联动经营理念,以用户为中心,发展个性化定制的C2M模式,推动产品IP化、品牌化、消费场景化,打造线上线下产品体验中心,增强产品卖点和竞争力,以设计创新引领和创造新需求,实现以设计促消费升级,以消费促设计提升。
(3)加快设计增值品牌价值。鼓励企业运用文化、工艺、色彩、文字、图形等要素,开展平面设计、广告设计等形象设计,增强认同感,促进企业品牌化发展。加强产品品牌形象设计、外观包装设计、展览展示设计,提高品牌识别度,塑造企业核心品牌价值和文化。厚植定州文化底蕴,深挖定州文化资源,加快定州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、品牌运营、营销策略等方面应用,提升产品文化内涵,传达品牌理念,塑造我市产品的品牌价值。
(4)加强设计提升企业竞争力。坚持以用户为中心,从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安装调试、交付使用、运行维护、回收利用等环节,到人、财、物、信息等全要素,进行全链条、全方位的一体化设计。在提升产品的外观造型、功能结构以及工程易用性和环境融合性基础上,加强企业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建设,发展“产品+服务”的商业模式,优化产品服务体验,提供专业化、精细化服务,促进制造业由产品制造向价值链高端的服务型制造转型。
(5)引导设计赋能企业创新发展。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设计规范和设计管理培训,提升企业设计开发能力。支持中小企业深度应用工业设计,充分发挥工业设计跨界融合作用,强化企业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,积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,引导企业丰富产品品种、优化产品结构、提高产品品质,加快企业向细分领域和专业领域市场延伸拓展,助力中小企业“专精特新”发展,加快做强做大步伐。
(6)推动设计融入特色产业集群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,推动汽车及零部件、体育用品、钢网、铸造、橡塑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内龙头骨干企业与高端设计机构、高等院校等深度合作,聚焦产品开发、包装升级、质量提升、品牌打造、市场营销等进行设计融入,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,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。
(7)加快设计赋能重点行业及新兴产业。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、创新发展,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植入,全面提高企业智能设计、协同设计、绿色设计能力。持续做好体育用品工业设计大赛活动,聚焦体育用品、食品医药、旅游文创等行业,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全面渗透,储备一批优秀的可孵化的产业化项目,并积极向有潜力的市场领域拓展,提升综合竞争力。以工业设计赋能新兴产业,培育和拓展纳米科技产业链。
2. 培育壮大工业设计产业,提升服务供给的适配性。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的作用,着力构建高水平、专业化、品牌化设计产业链。
(1)打造设计领军企业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分离设计机构,对外开展设计业务,提升工业设计服务专业化程度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吸引和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。支持培育创建市级工业设计示范企业。支持设计与制造企业以资本为纽带,共同建设以设计为驱动的新型企业组织,打造“设计+”生态。
(2)培育设计服务品牌。围绕设计服务全产业链建设,支持大中小设计服务企业突出自身优势,深化与制造企业对接合作。鼓励中小设计企业深耕细分行业,在体育用品、食品医药、文创旅游等特色产业,培育形成产品设计、品牌设计、时尚设计、服务设计等设计服务品牌。
(3)打造全产业链设计服务体系。发挥定州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作用,整合面向材料、研发、供应链、制造、营销、渠道、品牌等产业链各环节设计资源,提供市场调研、用户研究、设计定位、模具制作、生产制造、品牌塑造、渠道推广、市场营销等全方位一体化解决方案。进一步拓展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服务功能,开放共享高精度3D打印、微观装配实验室、新材料实验室、人因工程测试实验室等创新平台,降低设计创新成本。联合开展工业设计大讲堂、优秀工业设计产品联展等对接交流展示活动,培育工业设计植入和明星产品典型案例,选树优秀工业设计机构,加强宣传推广,推进设计制造深度合作。
3. 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体系,提升制造业设计质量效率。以高校、省、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、设计服务机构等为节点,研究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设计资源库,提供政策咨询、供需对接、成果转化、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,打造设计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。
(1)建立工业设计研究服务体系。鼓励高校、工业设计中心、设计服务机构创新体制机制,面向工业设计共性技术和需求,整合设计资源,探索建立面向细分行业或专业领域的工业设计研究机构。围绕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,建立开放共享的行业数据库、材料数据库、通用模型库等设计资源库,提供设计工具、设计标准、大数据分析、检验检测、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。
(2)支持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。依托行业组织、设计机构、相关高校,加强设计基础研究和设计工具开发,支持建设基础数据、设计交易、设计工具、品牌推广等四类公共服务平台,鼓励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我市提供市场化设计服务。
(3)强化知识产权保护。鼓励企业和设计师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和著作权登记,鼓励在产品或包装上标注设计机构或设计者名称,保护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和设计师权益。鼓励和支持公民及法人以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创办企业。加强设计类评奖、大赛、展览的知识产权保护。顺应设计产业发展实际,探索新业态、新领域的工业设计保护措施。依法严厉打击侵权、假冒、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。
八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全面领导。各部门要把科技改革创新摆在工作核心战略位置,切实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,落实主体责任,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。各部门要健全领导组织机构,明确责任人、时间表、施工图,举全市之力推动“十四五”时期科技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。
(二)强化组织保障。发挥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用,统筹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,加强与国家、京津、省的政策协调,指导协调推动全市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研究、重大政策安排、重大任务部署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,强化本部门科技创新发展部署,形成“上下联动、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的部门间联动工作推进机制。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界、产业界、企业界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,广泛动员各方力量,共同推动规划落地实施。
(三)加大科技投入。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,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,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从事科技创新活动,完善多元化、多渠道、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。严格落实财政对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,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,加大对基础研究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,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的支持,建立健全稳定性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。